一進到喻信東在深圳的辦公室,他就指著墻上的畫,“秋色下,日出東方(16.38,0.05,0.31%),涓涓細流匯入大海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”多少年以來,作為泰晶股份董事長的他,也在湖北隨州掛著同樣一幅畫。
畫這幅畫的時候正是2008年,泰晶股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。彼時,泰晶股份已經創業四年。這四年中,泰晶股份的生產是手工和半自動化,而掛這幅畫之后,泰晶股份通過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實現了自動化生產,開始了跨越式的新階段。
如果不進行技術創新,泰晶股份今天可能還是一家步履蹣跚業績平平的制造企業;但通過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,僅創立十年的泰晶股份,已經成為中國音叉晶體行業中生產規模大、創新能力強的企業,并躋身中國電子元件行業百強。
如今,泰晶股份走向IPO之路。
初嘗甜頭
拍板決定技術創新的,正是泰晶股份董事長喻信東。
喻信東在2003年以前,在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二級單位做經理兼黨支部書記,因為服務的企業是農業類,跟他的專業和興趣愛好不合,于是選擇出來創業,瞄準電子類產品。
一個偶然的機會,喻信東拿到了某日本世界500強公司晶體的銷售資質,建立了國內經銷商的關系。其進口的產品應用廣泛,雖占整機的價格比重不高,但必不可少,非常重要。
然而這個合作是有條件的。先接受對方苛刻的資格審查,并交納不菲的履約保證金;每筆定貨必須提前一兩個月簽字、付款,但對方從來不用書面的形式回簽合同,“這意味著只有我方有責任,而對方沒有責任。交易不是平等的,承諾也不是平等的,導致在生意場上我們沒有辦法平等交往。”
在淡季的時候,不管市場能夠消化多少,日本廠商強行要求中國供應商完成他們的銷售任務,否則就會扣減所交押金、強行劃賬。但是在旺季的時候,又拿不到貨,日本廠商先保障外資企業為主的客戶,而中國的客戶放在最后來供應。遇到已淘汰的品種,經銷商只能自認倒霉。
特別是MC-XX這個型號的晶體,能夠生產這個晶體的只有這家大廠,“所有的用戶都要看它的臉色,國內手機廠、電表廠停產待料的事是常有發生,中國的IT行業、智能電表行業、軍工行業明顯受制于日本人”,喻信東說。
萬一中日兩國出現沖突,日本若停止供應零部件,中國將有多少個產業、多少家企業、多少人的就業受困?
“晶體這個行業恐怕是遏制中國相當多產業咽喉的關鍵部件之一,既然日本能做,我也想嘗試一下,所以選擇了自己開工廠。”喻信東2004年離開國有企業,在深圳福永開了一個很小的工廠,從產品研發開始。
開始創業時,喻信東選擇國內已能成熟生產的49s這個型號的兆級晶體。很快,喻信東發現,國外已經開始生產尺寸更小、功能更強大的晶體。他生產的是國外正在淘汰的東西。
無奈下,喻信東咬牙上第二個項目——音叉晶體,選擇國內不能成熟供應的小型號的2×6尺寸的產品作為切入點。第一個批次生產了23萬只,供應給東莞一家港資客戶。當時承諾貨先暫時不收一分錢,如果產品不合格,承擔一切責任。客戶用了以后反饋了一些問題,喻信東再進行改進,直到后來完全達到東莞客戶的要求。
十年前的這個客戶,讓喻信東渡過起步難關。“這個客戶每個月需要200多萬只,給我們提供穩定的訂單,使得我們在艱苦的情況下,先后用手工、半手工半自動化模式滿足這個東莞客戶的絕大部分訂單。”
現在回想起這個險招,喻信東仍覺得后怕,一開始選擇的就是難度比較高的,超小型號的,國內不能生產的產品,帶有很大風險。“如果后續產品仍不合格,如果當時這個客戶不給我們下訂單,那我的工廠估計開到半年就要關門。第一批不要錢可以,不能說半年都不要錢,那樣企業沒辦法活下去。”
雖然訂單穩定,但是泰晶的成本卻居高不下,甚至高過日本廠家賣給中國的價格,企業是在虧損狀態下運行。在投產半年時,喻信東發現手工生產人工成本很高,占比達到40%。
根據這個情況,喻信東迅速成立了研發部門,但困難重重。由于企業規模很小,招不到像樣的人才,也養不起像樣的人才。當時招的大部分是中專、高中學歷的員工,大家把車間當教室,邊學邊做。
喻信東帶領一幫中專生為主的團隊,從成品檢測開始,研發自動化設備,降低人工成本。喻信東求助于母校的兄弟們,先后請來5名大學時的同班同學。此后又引進其它院校、國內行業多名人才,這個以武漢理工大學84級機械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為核心的創業團隊得以形成。經過2年多的研發,到2006年,自動檢測機已經能夠順利地替代人工。
在當時的情況下,一臺自動檢測機開足馬力可以替代16個人;并且一個人可以管理三十四臺機器,光是這道工序,一個人可以抵得上三四百人的工作量。
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是,2006年以后,很多制造型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問題,2007年的時候最難招工。“不斷招工,不斷流失,特別是從事手工檢測的,崗位枯燥,連續干超過4個月的都很少。”喻信東說。
隨著音叉晶體的需求爆發式增長,由于招工難,日本同行和國內同行未能快速擴產。而泰晶由于一些工序實現自動化,從而可以快速擴產,拿到了相當多的訂單。
在沒有自動檢測機之前,每月生產2千萬支晶體需要800人,其中檢驗人員差不多占三分之一,占總人工成本三分之一。現在泰晶股份月產上億支,檢驗員工才30人。喻信東表示,如果沒有自動檢測機,有再多的訂單都很難交貨。
泰晶看到了曙光,訂單不斷增長,價格不斷上漲,客戶排隊拿貨。“研發給泰晶公司帶來巨大變化,科技是最大的推動力。”
看到曙光之后,喻信東決定在隨州購地建廠。但是資金需求很大,銀行不能提供貸款。2008年的某一天,困境中的喻信東來到深圳大芬村,和一個不知名的畫家聊,“想弄幅畫,在畫里面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情。”
“秋色滿天,旭日東升,涓涓細流入大海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。“秋色”表達不能老播種,要收獲了;“日出東方”表達音叉晶體的希望在泰晶;“涓涓細流入大海”表達要廣納人才、廣聚財源;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表達企業要實現快速發展的轉折了。“畫很便宜,但很好。”喻信東說。
按照當時在深圳的生產規模,隨州建廠時,規劃的廠房面積的五分之一都用不滿。但事實出乎意料。喻信東一邊建廠,一邊擴產,經常是這個車間還在搞土建,隔壁已在搞生產了。
在檢測工序自動化上嘗到甜頭后,喻信東對切割、調頻等其他工序推行一系列自動化裝備研發,借此提高效率和品質、降低成本。如今泰晶股份已有自主研發的工裝冶具和機器近1000個品種、近1萬多臺套。
機不可失
2008年底,經濟危機持續發酵,大部分行業慘淡維持,很多企業做減法:減員減薪。面對危機,泰晶不做減法做加法!喻信東認為,危機正是新的機遇到來前夜!只有虧損的企業,沒有虧損的行業,優勝劣汰,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。
喻信東公開承諾:不辭退一個員工,不減一分錢工資!
他把中層干部及骨干約100人,帶到大洪山拓展4天,歷練團隊合作精神,凝聚人心,為大干一場做好組織準備。
他公開宣稱,抓住新機遇,迎接大發展!
泰晶股份廣招人才,引進日本專家、引進知名教授、引進多名行業學科帶頭人。這些人才,為企業后續發展,奠定了基礎。
喻信東預測到市場經過5年的低迷,2010年3月份后,需求將會有一個大增長;而同行均沒有從低迷中醒來,又遇到招工困難,勢必嚴重供不應求。公司將會有大量訂單!這是一個戰略機遇期!
喻信東決定拿出500萬研發200臺自動化周波機。然而,幾乎所有人都反對,認為機器現在還不成熟,建議最快也要到2010年8月份才能考慮批量生產自動化周波調制機。
機械和自動化專業出身的喻信東,再次到研發現場調研,覺得通過改進軟件和部分零部件的精度,可使自動化周波調制機的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,這一判斷,得到軟件專家的認同。
調研結束后,2010年1月29日,喻信東召集所有股東、中層干部及技術中心工程師討論。他在會上說:“這是泰晶難得的機遇,抓住了泰晶就有可能成為行業的龍頭,抓不住泰晶有可能就此平庸,艱難生存。再者,投入這500萬,公司不會破產;不投入這500萬,泰晶將錯過一輩子難得一遇的戰略機遇期。預期收益,遠大于預期風險!”一天的大會,激烈辯論,同時獲得了供應商的支持,到下午6點,喻信東取得了大部分股東同意。
干!2010年春節,他把幾個技術骨干召集起來,一人一個紅包,在春節期間和大家一起加班干活。正月十五所有的零部件都已經到位,到正月二十,200臺機器已經裝備成型,3月初投入生產。
喻信東的判斷是正確的。農歷春節一過,音叉晶體市場緊缺,訂單不斷增加。日本同行沒有做好準備,無法及時供貨。音叉一時成為多個行業的瓶頸,泰晶股份快速招工,尤其是快速投放自動化設備,快速供貨。多個得到喻信東充分供貨的用戶,也在這個時間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,他們與泰晶形成戰略伙伴。泰晶股份贏得了客戶,贏得了市場。
至此,泰晶股份進入了快速發展期,短短幾年就在國內音叉晶體行業扎根,大部分型號音叉晶體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。
喻信東沒有滿足,他開始將研發延展到原材料:引進人才,研發成功基座、白片,成功研發線切割技術;開展合資、合作,投產管殼、玻璃珠等,產品實現完全自備,并供應國內同行。
榜樣的力量
基座,晶體中的關鍵原材料,以前只有日本企業能夠生產,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并且壟斷銷售,價格一直居高不下。
基座這一技術突破,離不開王進。2007年夏天,在珠海市的一家咖啡廳,喻信東見到了已經退休、62歲的王進。王進告訴喻信東:基座投資量并不大,但技術難度大,自己研究了一輩子基座,一直沒成功。如果喻信東愿意支持他,他可以來泰晶繼續研發基座,研制成功就給工資,沒成功就不要工資。又是替代進口!對替代進口矢志不渝的兩人相見恨晚,一拍即合。
喻信東請來王進,禮遇有加,并配置最好的環境和資源。2011年的一天深夜,已64歲的王進打電話給喻信東,情緒激動,喜極而泣,他告訴喻信東,說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:一億只合格基座順利下線了!
次日,鳴炮志慶,基座國產化實現了!
基座實現國產化后,每一支晶體節約了原料成本20%。“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基座的自給自足,還向國內同行供應,現在日本基座生產商基本已退出了中國的市場。”“在泰晶的創業史上,王進無疑是個大功臣。”喻信東說,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人,從不計較自己得失,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,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,他還在周末,帶領年輕職工,到社會福利院照顧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老人;除了研發、生產外,業余開辦“王老頭講堂”,在公司開展理想信念教育,企業不斷注入正能量。
喻信東指出,泰晶公司這些年引進、培養了一大批像王進這樣的優秀人才,他們引領了企業的快速成長。
金鳳凰
泰晶股份接連不斷的技術創新,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同行前來考察,洽談合作。喻信東坦言,“當時我們很自卑,怕別人看不起我們。”
臺灣知名的晶體生產企業希華科技看中了泰晶股份研發的MEMS加工的一臺機器,同樣的機器全球只有愛普生有。這臺機器可以做出微米級的音叉片。希華希望通過這臺機器在音叉方面進行合作。但是喻信東基于戰略的考慮,沒有把核心的東西拿出去合資。
“臺灣人看了這臺機器非常震驚,十分看好泰晶團隊的創新能力,希望與這條線進行合資,但我們有些不舍。”
即使如此,雙方仍然保持來往。希華科技在管理、市場上有優勢,泰晶股份在創新、成本上有優勢。在 2013年 3月,雙方再次商談,可以優勢互補,雙方決定設立合資公司——隨州泰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,主要生產高頻兆級晶體。
管理班子由泰晶委派。泰晶派出的團隊,要求基本在每條線安裝完畢即達到投產要求,產品合格率高于希華母公司。尤其是泰晶嚴格自律,主動承擔了生產以外的安保、行政、后勤等成本。無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。合資公司幾乎沒有營銷費用、管理費用,財務費用也實現最小化,各項指標令臺方十分滿意。
剛開始雙方都沒有太大的底,但是經過一年半的磨合,希華科技對泰晶股份贊不絕口。“泰華公司生產的3225這個型號到目前為止,成本、質量,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,泰華公司得到了同行、客戶的認同。”喻信東說。
2013年1月,泰華公司投產第一條線。同年9月,雙方增資投入第二條線。運行不到三個月,雙方再次增資,目前已經有四條線。2014年12月,泰華電子注冊資本已從2250萬增加到1億元,喻信東和臺灣希華商量再增資兩條線。本月底,這個年輕的企業,將擁有6條最先進的自動化產線。
如今,泰晶股份走向IPO之路。
喻信東表示,募集資金將用于提升研發能力,提高音叉晶體和兆級晶體的產能。“以創新能力,驅動音叉晶體和兆級晶體做大做強,將形成一個核心,兩個翅膀。核心競爭能力提升了,兩個翅膀才能更加強壯。”